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争议片段 将迫击炮弹当手榴弹用 是真是假?

佚名电影资讯人气:382时间:2025-04-12 04:02:32

相信许多人都清楚地记得战争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瑞恩将迫击炮弹用力向坐钣上一砸,就可以抛出去炸德国兵了。



瑞恩手持迫击炮弹,将其尾部用力砸向迫击炮坐钣,解除炮弹的保险。

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方式,根本不符合事实,甚至有人据此说《拯救大兵瑞恩》是神剧。关于这个特殊的操作,消失已久的SC论坛就曾经热烈讨论过,诸位大神在帖子里面详细解释这个操作的科学原理,并对着迫击炮弹引信的剖面图进行逐一分析。正巧看到一篇介绍这种作战方式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同时纪念消失已久的SC论坛。



二战期间,这个60mm迫击炮小组参与了圣马洛战役。

“这就是扯淡!”当然,说这个话的是英国人,但他错了。

负责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助理军械员眯着眼看了笔者一眼,说:“事实证明,二战期间有些美国士兵确实把60mm迫击炮弹当作手榴弹使用,所以……”笔者接着道:“我们需要大约一打模拟的60mm迫击炮弹,散布在片场的这个区域。”

本文是“兵工厂生活(ArmoryLife)”网站发布的介绍文章,作者Capt. Dale Dye, USMC (Ret),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



《拯救大兵瑞恩》最后一战的场地。

笔者挥手示意穿过英国哈特菲尔德旧航天工厂的场地。我们的布景设计师在这里建造一个名叫拉梅尔的虚构法国村庄,它将在电影的最终决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场决战将在下周开拍。

作为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高级军事顾问,笔者在此前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设计和绘制这场战斗的示意图。这是一场相当简单的大卫与巨人歌利亚的战斗,纳粹德军一个装甲掷弹兵连在重型坦克的掩护下,与保卫重要桥梁的少数美国游骑兵和伞兵展开激战。



本文作者(中)曾担任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高级军事顾问。

我们为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主要演员、一群美国士兵和德国群众演员、坦克手、摄像师和特效师进行了详尽的报告,一切进展顺利。这将是一场相当复杂的舞蹈,需要双方对战,每个场景都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



二战时美军装备的M2迫击炮。注意后排两枚较大的是新型迫击炮弹,可以看出外形更大。

当笔者看到计划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游骑兵米勒上尉和马特·达蒙饰演的伞兵瑞恩用手投掷迫击炮弹,为保卫大桥做最后的努力时,一些参演者突然停了下来。不止一个人怀疑这是还原历史,还是又一个好莱坞式的虚构战斗。毕竟,我们正在制作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战争电影。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60毫米迫击炮组准备发射烟雾弹。

笔者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初期,曾经是一名训练有素的迫击炮手。听说过一些在殊死近战中,手抛迫击炮弹的故事,但通常都把它们当作励志故事来听。后来,在笔者的军旅和电影生涯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挖掘,发现二战期间至少有两起战斗中,使用手抛迫击炮弹作战的记录,这些勇敢行为最终为参战的美国士兵赢得了荣誉勋章。这些历史事件让电影界的一些怀疑者相信了这些事,但也引起了笔者的怀疑,为什么很少有影迷、军事爱好者了解这些事情呢?

神话与现实



M49A2迫击炮弹示意图,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当作手榴弹使用。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澄清迫击炮弹在战斗中被当作手榴弹使用的真相的恰当机会。我们应该从二战期间陆军军械部队的武器设计师开始,他们听到过一些关于迫击炮弹被紧急送往欧洲、太平洋前线后的抱怨。

当迫击炮弹落入泥土、茂密植被中时,由于松软的表面会让迫击炮弹在爆炸前就深陷其中,导致其爆炸威力和破片杀伤效果都会大大降低。解决方法很简单,设计师们推出了一种更灵敏的碰炸引信,让迫击炮弹在撞击任何具有足够阻力的物体时就立刻爆炸。



M52引信工作过程示意图,有了这种引信就可以将60mm迫击炮弹当作手榴弹。

对于那些在战斗压力之下,变得笨手笨脚的迫击炮手来说,这种敏感的引信可能有点危险。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两级安全系统。首先,炮手必须从引信上拆下保险钢丝,然后再将迫击炮弹装进炮管。



知道有许多人看不懂上面那张图,于是本人制作了这张翻译版,贴心吧。

M52引信需要炮弹发射瞬间产生的加速度来解脱保险状态。在正常的发射程序中,发射药产生的冲击力将炮弹从炮管中发射出去,这就是这种引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值得冒险



1947年,荷兰M2迫击炮组在爪哇岛向游击队射击。

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国大兵们很快就意识到,如果在战斗中遇到危险,可以通过拆下保险钢丝,将炮弹底部快速撞击坚硬物体表面(如木头、混凝土、岩石)来模拟炮弹发射时产生的冲击力,从而解脱迫击炮弹的保险状态。

现在,他们手里拿着的东西就相当于一枚重型手榴弹。将它扔出去,它就会在碰撞到的第一个坚硬物体上爆炸。这并非推荐或常用的作战方式,但美国大兵们牢牢记住了这个方法,并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派上用场。



查尔斯·E·凯利下士用两支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和60mm迫击炮弹(当作手榴弹使用)保护了所在部队的侧翼。

1943年9月,在盟军将纳粹德军赶出意大利“靴跟区”的战斗中,查尔斯·E·凯利(Charles E. Kelly)下士在阿尔塔维拉附近的血战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美国第36步兵师第143步兵团第3营前进时,凯利所在的部队遭到纳粹德军猛烈反击。这位来自匹兹堡的士兵已经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出色的战士,他参与摧毁了多个敌方机枪阵地,并在猛烈的炮火下传递了重要的侦察情报。



二战意大利战役期间,美国第5集团军的M2迫击炮组。

当他发现自己身处险境,只有少数幸存者守住了营侧翼的一个重要仓库时,形势变得危急。他使用两挺BAR发射了大量弹药,但这两挺自动步枪都因为过热而无法继续射击。

在凯利的荣誉勋章嘉奖状中,关于他英勇事迹的描述远不止这些,但其中一段很好地说明了迫击炮弹的作用。“在这关键时刻,敌人即将攻占阵地,凯利下士捡起60mm迫击炮弹,拉开保险销,将炮弹当作手榴弹使用,至少炸死五名敌人。”凯利下士熟悉60mm迫击炮弹的应急操作方式,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



M2迫击炮相当紧凑,可以装入吉普车中。

两年后,在地球另一端作战的技术军士博福特·T·安德森(Beaufort T. Anderson)也在战斗中同样操作。当时他是第96步兵师第381步兵团的一名机炮排士官,正在冲绳作战。1945年4月的一个黎明,安德森率领的一支小型火力支援部队遭到日军猛烈攻击。他命令士兵们寻找掩护,而他自己仅凭一支卡宾枪迎战日军猛烈的进攻。当一切看似败局已定时,安德森开始神勇发挥。他的荣誉勋章嘉奖状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找到一箱迫击炮弹,拔出保险销,将弹底敲在岩石上使其进入战斗状态,然后交替投掷炮弹和射击,最终迫使敌军撤退。”

毫无疑问,他使用的手抛迫击炮弹的战术非常有效。嘉奖状中还有更多的内容:“技术军士安德森在遭遇强敌的情况下,英勇作战,击毙了25名敌人,摧毁了数挺机枪和掷弹筒,独自一人消除了对连队侧翼的严重威胁。”



在虚构的拉梅尔战役中,扮演美国陆军游骑兵和第101空降师伞兵的演员们将迫击炮弹当作手榴弹使用。

这两位勇士的故事,不止一次地平息了关于将迫击炮弹当作手榴弹使用的争论,但是,除了技术细节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身着军装的美国人——无论是陆军士兵、海军陆战队员还是空军士兵——都拥有创新的天赋。在美国军事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通常,正是这种敢于尝试、并使其违背既定目标的天赋,最终赢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结语



本文作者指导汤姆·汉克斯的前进路线。

为了给本文中的两位英雄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这里讲讲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二战后,凯利以技术军士的身份退役,回到了匹兹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打零工,经济状况也时好时坏。他的健康逐渐恶化,并和许多二战老兵一样患上了酒精依赖症。1984年末,凯利因肾衰竭和肝衰竭被送入匹兹堡的退伍军人医院,最终于1985年1月11日去世,享年64岁。

博福特·安德森在二战后的生活稍显顺利。他在美国陆军预备役服役了10年,期间晋升为少尉。1952年,他正式退役并回到了家乡威斯康星州。后来,他搬到加利福尼亚州,曾担任公职并经营一家牧场。1996年,他因健康原因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去世,享年74岁。

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他们的离去让世界变得更加贫瘠。然而,在我的心中,他们依然活着。每当观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最后几幕时,笔者总会想起下士凯利和技术军士安德森。

译者按:

每当有人讨论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时,本人总是想起SC军事贴图区的那个讨论迫击炮弹用法的帖子,还有“不沉的镇远”发布的M52引信的结构图,相信那是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种引信的复杂结构。希望本人制作的M52引信工作过程图,可以让SC的老人们想起那个青春年少的岁月。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123456@qq.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4 66影视网备案号:粤ICP备852694号